在佛教中,第一位出家者,當然是釋迦牟尼佛,當時祂是王子,有妻子(耶輸陀羅),有兒子(羅喉羅),祂半夜騎白馬,「離家出走」去了。
釋迦牟尼佛出家時發了四個大願,見《普曜經》:
一、願濟眾生困厄。
二、願除眾生惑障。
三、願斷眾生邪見。
四、願度眾生苦輪。
所謂出家,是出離在家的生活,修沙門的淨行。在我的眼中,釋迦牟尼佛的出家,是出世的本懷,再入世行大願度眾生,正是「上求佛果,下化眾生」。這樣子的出家,是世間最大的事業。這是第一等難行能行,最難能可貴的事了!
佛陀當年出家,父王自然不爽,妻子也有怨恨,還好釋迦牟尼佛沒有被父王強行帶回,沒有被扛走架離,而妻子有無呼天搶地、淚眼磕求,自有「耶輸陀羅」心知肚明。
當年淨飯王不只不爽,還派二位大臣和兵士去追回來,但均被佛陀堅定的心志說服,最後還在王師中,選出「憍如」、「阿捨婆誓」、「摩男跋提」、「十力迦葉」、「摩男俱利」五人,隨侍王子出家。
我認為,這是「中台禪寺」集體出家修行的遠因,佛教教主,也是「離家出走」的。眾佛子學佛,一讀《出家功德經》,便紛紛出家了。
我在前面已指出集體出家的遠因,而集體出家之後,惹來父母的追討,演出軒然大波,這也是必然的現象。想想佛陀時代
淨飯王派二大臣率兵追討。
姨母(佛的後母),哭得死去活來。
耶輸陀羅,淚眼漣漣,心中大恨……。
今天的「中台禪寺」剃度事件和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「離家出走」事件,又有何不同?
我說,出家人的觀念(出世),在家人的觀念(入世),本來就有差距。這二者要溝通,實在並不容易,尤其理念不同,如何溝通起?剃度前要先溝通,恐怕就很難剃度了,所以我看惟覺老和尚,是先「惟剃」了再說,幹了再說,沒想到這一回,輿論界大譁!
在我的眼中,出家!善哉!這是須要出家因緣的,沒有因緣的,也出家不得。我剃度的出家眾,也有數百人眾了,他們跟著我出家,一切都很好,相安無事!
我提出維摩經的二句話,讓大家想想:
「我聽佛言,父母不聽,不得出家。」
「維摩詰言,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。」
這兩句話,大家想想,不用再吵了,以後也不用再吵了。佛弟子啊!有緣出家就出家,無緣出家就不用出家,心出家就好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